三山島紅火農家樂背后顯隱憂 新規劃農字當先
From: 蘇州農家樂新聞 (2009-07-17)
人氣帶火農家樂一年20萬篤篤定定
說起太湖三山島的旅游,那豈是一個“火”字了得。盡管上島得“棄車登舟”,最快也要十多分鐘快艇,但在都市住久了的人,還就是愿意“跋山涉水”,上島旅游觀光休閑度假。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。過去不多時的端午小長假,三山島門票總收入達到25萬元,團體和個人的門票價格不同,粗粗計算,三天之中至少有一萬人上島旅游。三山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吳惠生說,這三天三山島7個碼頭運力全開,載客的汽艇從早到晚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。除了東、西山擺渡過來的游客,還有吳江,甚至湖州的游客,直接“涉水”而來。
吳惠生說,三山島旅游門票收入和其他社會效益大約是1:4,包括農家樂飯店、住宿、農副產品銷售、汽艇、觀光三輪和導游費等,連吃帶住,上島人均消費至少在100元以上,其中農家樂飯店又是絕對的大頭。
在三山島開一家農家樂,一年能賺多少?具體的答案沒人做過調查,但島上的人透露,哪怕是地段較偏,規模不大的農家樂飯店,另外再帶幾個用于住宿的房間,一年賺個20萬是篤篤定定,多的就難說了,一年五六十萬的也不在少數。正是因為開農家樂最賺錢,所以自從三山島旅游熱起來后,島上的農家樂飯店如雨后春筍一般,紛紛冒了出來。據介紹,三山島包括5個自然村,總共280多戶人家800多人,而農家樂的數量,竟然達到了80多家。如此高的密度,在其他地方很是少見。農家樂飯店如此之多,以至于很多農家樂得到島外招服務員。
全部圍著三產轉花果傳統還要不要?
曾經交通不便的太湖孤島,如今成了人氣旺盛的旅游勝地。既然三山島的旅游搞得紅火,那島上的居民自然會想到靠旅游吃飯。吳惠生舉過這樣一個例子:村里一位近80歲的老人家,清明兩邊馬蘭頭上市,他就每天去采野生馬蘭頭,賣給游客。光光這一季馬蘭頭,一二十天時間,就賺了3000多元錢。然而這還不算多,在島上蹬觀光三輪車,帶著游客環島公路轉一圈,一圈幾十塊,一天能接好幾單;在島上做導游,接一個團50元,一天也能接好幾單。另外如出租自行車,賣水產、農貨等,收入都還算可觀,而且不受時令影響。據統計,2008年三山島村民人均收入17100元,這一水平在吳中區乃至蘇州市,都屬于高的。
毋庸置疑,這得益于三山島的旅游。因此,三山島上的居民,全部“義無反顧”投身到三產服務業中。吳惠生介紹,本地居民,除了老人和孩子,適齡勞力已經全部在搞三產。
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,這是好事情啊。然而,率先看出三山島農家樂生意紅火背后潛藏的隱憂的,正是三山島的村書記吳惠生。他說,東山的果農茶農,幾千年來一直是精耕細作,這才成就了東山“花果之鄉”的美譽。三山島旅游能搞起來,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太湖孤島水碧山翠的獨特風光,但是三山島就這么大,游客上島不可能只看山看水,島上的山花瓜果、農家風情、美味“土菜”,這些才是吸引游客,留住游客的根本。
說起三山島的花果,吳惠生如數家珍,碧螺春茶葉、梅子、枇杷、楊梅、桃子、馬眼棗、白果、板粟、柿子、石榴、橘子……然而在他看來,這兩年隨著旅游的紅火,島上果農精耕細作的老傳統正在丟失。修枝疏果,澆灌施肥,原本用于“伺候”果樹的時間,如今全花在了搞三產上了。
“搞農家樂是賺錢比較快,但如果沒有好的花果,三山島的旅游勢必大打折扣! ”吳惠生說道。
旅游反哺農業新規劃“農”字當先
精耕細作的千年花果傳統要堅持,這樣旅游才能長久做下去!
去年一年,三山島投入大量資金搞基建。環島公路全線貫通,改變了三山島旅游集中在碼頭一塊的格局,而是遍及到了全島,接待游客的能力大大提高。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,主體工程已經完成,屆時生活污水和餐飲污水可以集中處理,而不是用過各家的化糞池。環島的濕地也開始建設,建成后既能凈化水體,又能防止三山島水土流失,還能吸引魚類繁殖、水鳥棲息。但吳惠生覺得三山島旅游能長久做下去,這些還遠遠不夠。
吳惠生拿出一本最新的三山島旅游規劃方案,這本規劃方案是專門請了美國21世紀景觀設計公司設計的。規劃最核心的內容是:一河一街,兩岸十園。河和街相連,展示三山島特殊的地質文化、古人類文化、以及絲茶果漁等傳統農耕文化。兩岸十園,則是以三山島十種優質茶果為主題,建成十個相對集中的果園。比如桃園,擬建5畝,間種油桃、黃桃、水蜜桃、蟠桃等各種桃子,再輔以各色花卉等。其他如三山島有名的馬眼棗、白玉枇杷等,都將建成果園。雖然這是一份旅游規劃,但“農”字卻被抬到了最高位置。
至于農家樂,吳惠生說這是三山島村民的主要收入。但小、多、散的農家樂,無論從接待規模還是服務水平上都有限。農家樂越開越多的話,勢必導致惡性競爭,造成不良發展。所以可以考慮在十園的基礎上,把農家樂集中到果樹中去。但是數量不能多,而且要上一定規模。至于果樹的打理工作,也要由開農家樂的人負責。這樣一來,村民收入可以得到保證,三山島的花果傳統也可以持續下去。不過現在這些還是設想,以后具體怎么操作,還要村民共同討論決定。
但有一點是確定的,旅游反哺農業,這是居安思危的三山島今后將走的路。商報記者 呂曉華文/攝 33trip
說起太湖三山島的旅游,那豈是一個“火”字了得。盡管上島得“棄車登舟”,最快也要十多分鐘快艇,但在都市住久了的人,還就是愿意“跋山涉水”,上島旅游觀光休閑度假。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。過去不多時的端午小長假,三山島門票總收入達到25萬元,團體和個人的門票價格不同,粗粗計算,三天之中至少有一萬人上島旅游。三山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吳惠生說,這三天三山島7個碼頭運力全開,載客的汽艇從早到晚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。除了東、西山擺渡過來的游客,還有吳江,甚至湖州的游客,直接“涉水”而來。
吳惠生說,三山島旅游門票收入和其他社會效益大約是1:4,包括農家樂飯店、住宿、農副產品銷售、汽艇、觀光三輪和導游費等,連吃帶住,上島人均消費至少在100元以上,其中農家樂飯店又是絕對的大頭。
在三山島開一家農家樂,一年能賺多少?具體的答案沒人做過調查,但島上的人透露,哪怕是地段較偏,規模不大的農家樂飯店,另外再帶幾個用于住宿的房間,一年賺個20萬是篤篤定定,多的就難說了,一年五六十萬的也不在少數。正是因為開農家樂最賺錢,所以自從三山島旅游熱起來后,島上的農家樂飯店如雨后春筍一般,紛紛冒了出來。據介紹,三山島包括5個自然村,總共280多戶人家800多人,而農家樂的數量,竟然達到了80多家。如此高的密度,在其他地方很是少見。農家樂飯店如此之多,以至于很多農家樂得到島外招服務員。
全部圍著三產轉花果傳統還要不要?
曾經交通不便的太湖孤島,如今成了人氣旺盛的旅游勝地。既然三山島的旅游搞得紅火,那島上的居民自然會想到靠旅游吃飯。吳惠生舉過這樣一個例子:村里一位近80歲的老人家,清明兩邊馬蘭頭上市,他就每天去采野生馬蘭頭,賣給游客。光光這一季馬蘭頭,一二十天時間,就賺了3000多元錢。然而這還不算多,在島上蹬觀光三輪車,帶著游客環島公路轉一圈,一圈幾十塊,一天能接好幾單;在島上做導游,接一個團50元,一天也能接好幾單。另外如出租自行車,賣水產、農貨等,收入都還算可觀,而且不受時令影響。據統計,2008年三山島村民人均收入17100元,這一水平在吳中區乃至蘇州市,都屬于高的。
毋庸置疑,這得益于三山島的旅游。因此,三山島上的居民,全部“義無反顧”投身到三產服務業中。吳惠生介紹,本地居民,除了老人和孩子,適齡勞力已經全部在搞三產。
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,這是好事情啊。然而,率先看出三山島農家樂生意紅火背后潛藏的隱憂的,正是三山島的村書記吳惠生。他說,東山的果農茶農,幾千年來一直是精耕細作,這才成就了東山“花果之鄉”的美譽。三山島旅游能搞起來,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太湖孤島水碧山翠的獨特風光,但是三山島就這么大,游客上島不可能只看山看水,島上的山花瓜果、農家風情、美味“土菜”,這些才是吸引游客,留住游客的根本。
說起三山島的花果,吳惠生如數家珍,碧螺春茶葉、梅子、枇杷、楊梅、桃子、馬眼棗、白果、板粟、柿子、石榴、橘子……然而在他看來,這兩年隨著旅游的紅火,島上果農精耕細作的老傳統正在丟失。修枝疏果,澆灌施肥,原本用于“伺候”果樹的時間,如今全花在了搞三產上了。
“搞農家樂是賺錢比較快,但如果沒有好的花果,三山島的旅游勢必大打折扣! ”吳惠生說道。
旅游反哺農業新規劃“農”字當先
精耕細作的千年花果傳統要堅持,這樣旅游才能長久做下去!
去年一年,三山島投入大量資金搞基建。環島公路全線貫通,改變了三山島旅游集中在碼頭一塊的格局,而是遍及到了全島,接待游客的能力大大提高。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,主體工程已經完成,屆時生活污水和餐飲污水可以集中處理,而不是用過各家的化糞池。環島的濕地也開始建設,建成后既能凈化水體,又能防止三山島水土流失,還能吸引魚類繁殖、水鳥棲息。但吳惠生覺得三山島旅游能長久做下去,這些還遠遠不夠。
吳惠生拿出一本最新的三山島旅游規劃方案,這本規劃方案是專門請了美國21世紀景觀設計公司設計的。規劃最核心的內容是:一河一街,兩岸十園。河和街相連,展示三山島特殊的地質文化、古人類文化、以及絲茶果漁等傳統農耕文化。兩岸十園,則是以三山島十種優質茶果為主題,建成十個相對集中的果園。比如桃園,擬建5畝,間種油桃、黃桃、水蜜桃、蟠桃等各種桃子,再輔以各色花卉等。其他如三山島有名的馬眼棗、白玉枇杷等,都將建成果園。雖然這是一份旅游規劃,但“農”字卻被抬到了最高位置。
至于農家樂,吳惠生說這是三山島村民的主要收入。但小、多、散的農家樂,無論從接待規模還是服務水平上都有限。農家樂越開越多的話,勢必導致惡性競爭,造成不良發展。所以可以考慮在十園的基礎上,把農家樂集中到果樹中去。但是數量不能多,而且要上一定規模。至于果樹的打理工作,也要由開農家樂的人負責。這樣一來,村民收入可以得到保證,三山島的花果傳統也可以持續下去。不過現在這些還是設想,以后具體怎么操作,還要村民共同討論決定。
但有一點是確定的,旅游反哺農業,這是居安思危的三山島今后將走的路。商報記者 呂曉華文/攝 33tri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