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山島的歷史概況
From: http://www.tcxinshengbj.com
蘇州太湖三山島風景
三山島地處:東經120 16 45 12 17 55北緯31 1 25 31 2 30.居江浙兩省交界,歷為蘇滬杭和錫滬杭及今后“申蕪運河”之咽喉。故有:“吳王在道時,俗稱三山門!
吳縣志云:昔(春秋時)有吳妃姐妹三人,各居一峰,殊有靈異。山人立祠祀之。從漢朝建鄉制后,歷為浙江省湖州府烏程縣管轄,稱洞庭鄉。晉稱三山為蓬萊,晉王嘉撰《拾遺記》:“海中有三山,其形如壺!泵魑臏Y閣大學士王熬撰《壑舟園記》云:“天會登斯閣也,如睹海上三山,靈奇滿目,又如長房縮地,身入壺中而不自知其已仙也!鼻宄兑谰G園記》,徐乾學《記》、《道書》所稱“洞天福地”也。
三山島根據現有史料記載:清朝康熙年間,三山總有615戶3012口,不包括厥澤兩山。經過咸豐十年(公元1860年)的洗劫和解放前的兵荒馬亂至建國初期,三山包括厥澤兩山在內僅存152戶,530余口,四十年來安定生息,至今已有275戶,889口。
三山島的全盛期:應分為:唐朝 咸通年間;明朝 嘉靖天啟年間;清朝 乾隆、嘉慶年間和建國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。衰敗期:應分為:北宋 微宗垂意,朱面取浙中花石,號“花石綱”年間;清朝 咸豐及慈禧建頤和園的采石和建國后的“大躍進”及“十年浩劫”。屢毀所有古樹名木,古剎名寺,并采石毀山。
昔日三山:環山翠竹,古木萬千,群鳥鳴翔,獐奔魚躍,仙宮梵宇,鱗次櫛比,瑤臺瓊閣,星羅棋布的入勝景象舉目皆是,觀瞻目前保存得相當完好的一部份明、清建筑,還可以讓人們追憶一番三、五百年來歷史風云的蹤影。33trip
吳縣志云:昔(春秋時)有吳妃姐妹三人,各居一峰,殊有靈異。山人立祠祀之。從漢朝建鄉制后,歷為浙江省湖州府烏程縣管轄,稱洞庭鄉。晉稱三山為蓬萊,晉王嘉撰《拾遺記》:“海中有三山,其形如壺!泵魑臏Y閣大學士王熬撰《壑舟園記》云:“天會登斯閣也,如睹海上三山,靈奇滿目,又如長房縮地,身入壺中而不自知其已仙也!鼻宄兑谰G園記》,徐乾學《記》、《道書》所稱“洞天福地”也。
三山島根據現有史料記載:清朝康熙年間,三山總有615戶3012口,不包括厥澤兩山。經過咸豐十年(公元1860年)的洗劫和解放前的兵荒馬亂至建國初期,三山包括厥澤兩山在內僅存152戶,530余口,四十年來安定生息,至今已有275戶,889口。
三山島的全盛期:應分為:唐朝 咸通年間;明朝 嘉靖天啟年間;清朝 乾隆、嘉慶年間和建國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。衰敗期:應分為:北宋 微宗垂意,朱面取浙中花石,號“花石綱”年間;清朝 咸豐及慈禧建頤和園的采石和建國后的“大躍進”及“十年浩劫”。屢毀所有古樹名木,古剎名寺,并采石毀山。
昔日三山:環山翠竹,古木萬千,群鳥鳴翔,獐奔魚躍,仙宮梵宇,鱗次櫛比,瑤臺瓊閣,星羅棋布的入勝景象舉目皆是,觀瞻目前保存得相當完好的一部份明、清建筑,還可以讓人們追憶一番三、五百年來歷史風云的蹤影。33tri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