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庭概況
From: http://www.tcxinshengbj.com

蘇州金庭(西山)
太湖西山俗稱洞庭西山,古稱洞庭山、包山、林屋山,現稱金庭,是太湖東南部的一個島嶼,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西南端,距蘇州古城45公里。西山島南北11公里,東西15公里,面積79.82平方公里,是中國內湖第一大島,由1994年建成的全長4308米的太湖大橋與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相連,現為蘇州市吳中區(蘇州市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)西山鎮,轄境包括西山島及周圍20多個太湖小島,鎮域總面積235平方公里,其中陸地面積為82平方公里,太湖水域面積153平方公里。
洞庭西山歷稱吳中桃源,自古即以湖光山色優美、名勝古跡眾多而著稱于世。太湖七十二峰,四十一峰在西山,西山是太湖山水風光的精華所在,古人曾有“不游洞庭,未見山水”的評述。西山位于吳越之間,吳王夫差攜西施在此避暑、賞月,留下了消夏灣、明月灣等眾多的春秋古跡。西山地處湖心,物產富饒,自漢初商山四皓之后,歷來是達官顯貴退隱的好地方。南宋初年,北方貴族大舉南遷,有許多到西山定居,給西山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。西山佛教興盛,有三庵十八寺之稱;亦是道教勝地,有天下第九洞天(林屋洞)和第四十九福地(毛公壇)。西山的石公山、林屋洞、包山寺等,自唐代起就是聞名海內的游覽勝地!皪u嶼縱橫一鏡中,濕銀盤紫浸芙蓉”(明·文徵明)、“水抱青山山抱花,花光深處有人家”(清 凌如煥),這是古人對西山美景的形象描繪。清人沈彤在《游包山記》中,有“太湖峰七十二,名者八九,包山最著。包山之勝數十,名者六七,石公最著”的評述。
西山1983年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,1984年起相繼整修開放了石公山、林屋洞、羅漢寺、禹王廟等景點,旅游事業穩步發展,每年都有三四十萬游客至西山觀光。1994年太湖大橋開通后,西山的旅游事業迅速起飛,又相繼開發了古樟園、包山寺、太湖西山梅園等景點,每年游客數增至一百多萬人次。明清古建筑遺存較集中的有明灣、東村、堂里、灣里、植里、涵村、橫山、甪里、后埠、東河等地。西山已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、國家森林公園、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,并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,農業觀光旅游、生態休閑旅游等新型旅游項目正迅速發展。西山有梅林近萬畝,每年2、3月間,梅花開放,西山便成為一個梅花的海洋,自1997年舉辦首屆梅花節以后,西山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基地。33trip
洞庭西山歷稱吳中桃源,自古即以湖光山色優美、名勝古跡眾多而著稱于世。太湖七十二峰,四十一峰在西山,西山是太湖山水風光的精華所在,古人曾有“不游洞庭,未見山水”的評述。西山位于吳越之間,吳王夫差攜西施在此避暑、賞月,留下了消夏灣、明月灣等眾多的春秋古跡。西山地處湖心,物產富饒,自漢初商山四皓之后,歷來是達官顯貴退隱的好地方。南宋初年,北方貴族大舉南遷,有許多到西山定居,給西山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。西山佛教興盛,有三庵十八寺之稱;亦是道教勝地,有天下第九洞天(林屋洞)和第四十九福地(毛公壇)。西山的石公山、林屋洞、包山寺等,自唐代起就是聞名海內的游覽勝地!皪u嶼縱橫一鏡中,濕銀盤紫浸芙蓉”(明·文徵明)、“水抱青山山抱花,花光深處有人家”(清 凌如煥),這是古人對西山美景的形象描繪。清人沈彤在《游包山記》中,有“太湖峰七十二,名者八九,包山最著。包山之勝數十,名者六七,石公最著”的評述。
西山1983年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,1984年起相繼整修開放了石公山、林屋洞、羅漢寺、禹王廟等景點,旅游事業穩步發展,每年都有三四十萬游客至西山觀光。1994年太湖大橋開通后,西山的旅游事業迅速起飛,又相繼開發了古樟園、包山寺、太湖西山梅園等景點,每年游客數增至一百多萬人次。明清古建筑遺存較集中的有明灣、東村、堂里、灣里、植里、涵村、橫山、甪里、后埠、東河等地。西山已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、國家森林公園、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,并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,農業觀光旅游、生態休閑旅游等新型旅游項目正迅速發展。西山有梅林近萬畝,每年2、3月間,梅花開放,西山便成為一個梅花的海洋,自1997年舉辦首屆梅花節以后,西山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基地。33trip